經典山陽
![]() |
對近階段十二會村的提升改造工作,“草帽教授”陳興義現場給出了指導建議。 記者 王瑋萱 攝 |
8月2日,八一建軍節剛過,記者跟隨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原院長、“草帽教授”陳興義走進了“焦作西柏坡”——中站區龍翔街道十二會村。
十二會村海拔700余米,深處太行山腹地。在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期間,太行區第四專區、焦作黨政軍機關曾駐扎于此。村內現存太行區第四專區舊址、焦作市委、市政府舊址、沁博縣委第三公所舊址、焦作市公安局舊址、新華公司舊址等遺跡,這里曾是享譽太行山的紅色據點。
走訪十二會村,記者并非首次。幾年前,十二會村留給記者的印象是這樣的:屋舍破爛,道路受阻,村內人跡難尋,紅色革命遺跡無人問津,雜草叢生,就連村委會的辦公場所也是落魄不堪。
而如今的十二會村正悄然發生著變化。記者與陳興義、十二會村負責人連紅利行走在村內,發現紅色革命遺跡在這里被越擦越靚,這里已初步具備了紅色旅游的接待條件。由于山村環境大變樣,村中央一棵1500年樹齡的大槐樹更顯蔥蘢高大。在這里,記者甚至還看到了一些由石頭、瓦缸、瓷碗組合而成的小品景觀。很顯然,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,這里發生了變化。
聽到大家稱贊十二會村的變化,連紅利更是喜上眉梢。他說,從今年6月20日至今,十二會村已接待紅色旅游客人3萬余人。3萬余人!這是連紅利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數字。此時,一旁的陳興義鼓勵他:“只要把好紅色文化脈搏,這個數字還會翻幾番!
2018年,陳興義帶領團隊來到十二會村,深挖十二會村紅色文化資源,通過高標準規劃設計,改變十二會村面貌,助力紅色老區脫貧致富。
期間,一件小事令他記憶深刻。為了改變山村面貌,村內8名老黨員組成突擊隊,不怕辛苦、帶頭勞動,有的還主動拆了自家的房子。這8名老黨員中年齡最大的有78歲,最小的也有56歲了?吹竭@一幕,陳興義感慨萬千,他說:“十二會村有優質的紅色文化資源,干部、群眾又有良好的紅色文化基因,何愁不能脫貧致富?”
很快,他便帶領團隊專門為十二會村編制了一套規劃方案。規劃中,他們希望在十二會村實現“旅游+紅色教育+康養+鄉情”的產業體系。村內保留原有建筑風貌,提升改造一批紅色歷史文化館、村志文化館,利用新概念“紅色長廊”,將老區生活、生態農業、文化娛樂等系列文化產業項目串聯連來。
在陳興義團隊的直接指導下,原本固守山村的十二會村干部群眾在理念上、行動上都發生了轉變。陳興義告訴記者:“我市紅色文化資源豐厚,但僅有資源不行,需要項目引領、帶動,化資源為資產,切實幫助老區人民!
那么,焦作紅色文化資源到底有多豐厚,又是否值得我們深度挖掘呢?
焦作,是太行山一帶革命烽火的主要策源地。1921年,中國共產黨建立。1922年,焦作就有了黨的活動。1923年,焦作有了第一批工人黨員。1925年7月,焦作建立了第一個地方黨組織。1927年至1932年,武陟、修武、溫縣、博愛、孟縣、沁陽等地都先后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。從大革命時期到土地革命時期,再到抗日戰爭時期、全國解放戰爭時期,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無數英烈在焦作大地譜寫了一首首壯麗史詩,留下了一件件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。目前,我市六個縣(市)全部被國家有關部門確認為革命老區,全市58個鄉鎮中有52個紅色老區。
焦作紅色文化資源亮點頻閃。以我市革命老區事跡為創作源頭而拍攝的電影《地雷戰》早已家喻戶曉。以“狼牙山五壯士”之一宋學義英雄事跡為史料創作的電影《刻在石磨上的豐碑》,又斬獲了河南省“五個一”工程獎,大獲好評!疤邪擞ⅰ薄疤腥嗣竦膬鹤印趴v”等一批“英雄團隊”,就像一顆顆明珠鑲嵌在紅色太行山上。
資源豐富,焦作紅色文化產業可圈可點。
采訪中,記者了解到,2015年,陳興義發起組織了美麗鄉村行動計劃服務團隊。近4年來,這個團隊多方考察焦作紅色文化資源,并為十二會村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陽廟鎮寨卜昌村拿出了優質的規劃方案。
為此,陳興義還總結了“十二條路徑”,分別是:挖掘紅色文化資源、提煉紅色文化基因、串成紅色文化紅線、整合紅色文化資源、規劃紅色文化基地、形成紅色文化走廊、傳承紅色文化基因、開發紅色文化產品、形成紅色文化產業、沿著紅色文化紅線,結合黨建工作主題,開展紅色文化教育。
產業發展才是文化傳承最有力的助推器,我們深信不疑。
站在十二會村提升改造后的大水窖前,陳興義希望連紅利在這里盡快建一個大型的入黨宣誓墻,以便盡快啟動“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”主題教育日活動。連紅利則向陳興義介紹,下一步他們將在村內實施生態采摘園建設計劃。
百花齊放才能滿園春光!手端紅色文化“金飯碗“,焦作值得讓紅色文化深度“塑形”焦作革命老區。在不久的將來,我們將看到一幅紅色風光漫太行的別樣景觀。
![]() |
![]() |
|
![]() |
焦作網免責聲明: | |||||||
|
![]() |
對近階段十二會村的提升改造工作,“草帽教授”陳興義現場給出了指導建議。 記者 王瑋萱 攝 |
8月2日,八一建軍節剛過,記者跟隨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原院長、“草帽教授”陳興義走進了“焦作西柏坡”——中站區龍翔街道十二會村。
十二會村海拔700余米,深處太行山腹地。在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期間,太行區第四專區、焦作黨政軍機關曾駐扎于此。村內現存太行區第四專區舊址、焦作市委、市政府舊址、沁博縣委第三公所舊址、焦作市公安局舊址、新華公司舊址等遺跡,這里曾是享譽太行山的紅色據點。
走訪十二會村,記者并非首次。幾年前,十二會村留給記者的印象是這樣的:屋舍破爛,道路受阻,村內人跡難尋,紅色革命遺跡無人問津,雜草叢生,就連村委會的辦公場所也是落魄不堪。
而如今的十二會村正悄然發生著變化。記者與陳興義、十二會村負責人連紅利行走在村內,發現紅色革命遺跡在這里被越擦越靚,這里已初步具備了紅色旅游的接待條件。由于山村環境大變樣,村中央一棵1500年樹齡的大槐樹更顯蔥蘢高大。在這里,記者甚至還看到了一些由石頭、瓦缸、瓷碗組合而成的小品景觀。很顯然,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,這里發生了變化。
聽到大家稱贊十二會村的變化,連紅利更是喜上眉梢。他說,從今年6月20日至今,十二會村已接待紅色旅游客人3萬余人。3萬余人!這是連紅利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數字。此時,一旁的陳興義鼓勵他:“只要把好紅色文化脈搏,這個數字還會翻幾番!
2018年,陳興義帶領團隊來到十二會村,深挖十二會村紅色文化資源,通過高標準規劃設計,改變十二會村面貌,助力紅色老區脫貧致富。
期間,一件小事令他記憶深刻。為了改變山村面貌,村內8名老黨員組成突擊隊,不怕辛苦、帶頭勞動,有的還主動拆了自家的房子。這8名老黨員中年齡最大的有78歲,最小的也有56歲了?吹竭@一幕,陳興義感慨萬千,他說:“十二會村有優質的紅色文化資源,干部、群眾又有良好的紅色文化基因,何愁不能脫貧致富?”
很快,他便帶領團隊專門為十二會村編制了一套規劃方案。規劃中,他們希望在十二會村實現“旅游+紅色教育+康養+鄉情”的產業體系。村內保留原有建筑風貌,提升改造一批紅色歷史文化館、村志文化館,利用新概念“紅色長廊”,將老區生活、生態農業、文化娛樂等系列文化產業項目串聯連來。
在陳興義團隊的直接指導下,原本固守山村的十二會村干部群眾在理念上、行動上都發生了轉變。陳興義告訴記者:“我市紅色文化資源豐厚,但僅有資源不行,需要項目引領、帶動,化資源為資產,切實幫助老區人民!
那么,焦作紅色文化資源到底有多豐厚,又是否值得我們深度挖掘呢?
焦作,是太行山一帶革命烽火的主要策源地。1921年,中國共產黨建立。1922年,焦作就有了黨的活動。1923年,焦作有了第一批工人黨員。1925年7月,焦作建立了第一個地方黨組織。1927年至1932年,武陟、修武、溫縣、博愛、孟縣、沁陽等地都先后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。從大革命時期到土地革命時期,再到抗日戰爭時期、全國解放戰爭時期,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無數英烈在焦作大地譜寫了一首首壯麗史詩,留下了一件件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。目前,我市六個縣(市)全部被國家有關部門確認為革命老區,全市58個鄉鎮中有52個紅色老區。
焦作紅色文化資源亮點頻閃。以我市革命老區事跡為創作源頭而拍攝的電影《地雷戰》早已家喻戶曉。以“狼牙山五壯士”之一宋學義英雄事跡為史料創作的電影《刻在石磨上的豐碑》,又斬獲了河南省“五個一”工程獎,大獲好評!疤邪擞ⅰ薄疤腥嗣竦膬鹤印趴v”等一批“英雄團隊”,就像一顆顆明珠鑲嵌在紅色太行山上。
資源豐富,焦作紅色文化產業可圈可點。
采訪中,記者了解到,2015年,陳興義發起組織了美麗鄉村行動計劃服務團隊。近4年來,這個團隊多方考察焦作紅色文化資源,并為十二會村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陽廟鎮寨卜昌村拿出了優質的規劃方案。
為此,陳興義還總結了“十二條路徑”,分別是:挖掘紅色文化資源、提煉紅色文化基因、串成紅色文化紅線、整合紅色文化資源、規劃紅色文化基地、形成紅色文化走廊、傳承紅色文化基因、開發紅色文化產品、形成紅色文化產業、沿著紅色文化紅線,結合黨建工作主題,開展紅色文化教育。
產業發展才是文化傳承最有力的助推器,我們深信不疑。
站在十二會村提升改造后的大水窖前,陳興義希望連紅利在這里盡快建一個大型的入黨宣誓墻,以便盡快啟動“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”主題教育日活動。連紅利則向陳興義介紹,下一步他們將在村內實施生態采摘園建設計劃。
百花齊放才能滿園春光!手端紅色文化“金飯碗“,焦作值得讓紅色文化深度“塑形”焦作革命老區。在不久的將來,我們將看到一幅紅色風光漫太行的別樣景觀。
![]() |
|
![]() |
焦作網免責聲明: | |||||||
|
|
![]()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|